几个世纪前,骁勇善战的契丹族在赤峰市境内崛起,并且创建了名震中外的大辽王朝。可是,曾经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契丹族,自从明朝以后便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叱吒风云数百年的契丹族究竟到哪里去了?多少年来,许多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都在苦苦地寻觅着,试图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青牛白马话契丹
契丹族不仅消失得非常神秘,这个民族的起源也颇具神秘色彩。时至今日,在赤峰地区仍然流传着一个关于契丹族起源的神秘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流淌着两条孕育了草原文明的河流,一条叫西拉沐沦河,蒙古语是黄水的意思,人们把这条河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因此文献上又称其为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
传说中,有一名仙女驾着青牛车沿着西拉沐沦河走来,与一名骑着白马沿着从老哈河走来的勇士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结为夫妻,生有8个儿子,其后族逐渐兴盛,后来形成了8个部落,他们就是契丹族的始祖。
历史学家根据这个美丽传说,对一些相关史料进行考证后认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两个氏族都生活在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一带,他们联姻繁衍,最终便形成了契丹族。还有史学家认为,传说中那个骑白马的男子就是契丹族的始祖奇首可汗,骑青牛的女子则是辽代萧氏的始祖。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契丹两大部族的结合,这两大部族就是契丹皇族耶律氏与回鹘族的萧氏。
据史书记载,契丹族8个部落因为受突厥人逼迫,曾经举族归顺突厥、高丽和北齐政权。
多少年来,史学界对于契丹族起源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契丹族就是匈奴或东胡的一支,有人认为契丹族源于突厥或鲜卑,还有人认为契丹族与蒙古族同出一脉等等。《魏书》上说“契丹与(群莫)奚共种同类”,为鲜卑族,这一说法似乎可信,契丹这一名称在契丹语中是镔铁的意思,因此历史上便有了契丹人“以镔铁为号”的说法。有记载说:“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曾经在麟德殿召封奚丹使。这里所说的奚丹是否就是契丹,这就不得而知了。
三国鼎立 契丹称雄
公元916年,雄才大略的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契丹国,也就是后来的辽代。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公元985年,党项族首领李继率兵占据了银州的大片领土,开始与北宋朝廷抗衡。1038年,李继的后人李元昊自称大夏皇帝,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于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3个国家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
当时,辽几乎占有中国半壁河山,所辖五京六府、156座州城、209县,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余年。辽的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因此赤峰境内的辽代遗存丰富,文物甚多,是中外学者研究契丹、辽文化的中心。
纵观历史上北宋与辽的战事,北宋一方几乎无胜战,著名的“澶渊之盟”使得软弱的北宋被迫每年向辽贡输白银10万两,绢绵20万匹。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也对逐水草而居的契丹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契丹人仿效北宋的都城东京建立了东、西、南、上、中5个京城。辽代的南京就是今天的北京。辽代也是草原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生活在交通要道上的契丹人得到了来自中原和西方的商品,同时也受两种文明浸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策略一样,辽与西夏共存期间,两国之间几乎无战事,而是联合起来一致对付北宋朝廷。在北宋、辽、西夏三国中,辽的军事作战能力明显强于北宋、西夏两国。
辽的广阔领土上既有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也有汉族。辽代统治者还开创性地实行“一国两制”,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南面官制”。南面官仿照唐朝制度,管理汉族州县;北面官则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治理契丹和奚族人口。契丹族建国后还创制了大、小两种契丹文字,不断吸收汉文化的营养。辽历代帝王皆通汉文,契丹贵族中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家、诗人和画家。
在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的同时,辽内部斗争也非常激烈。辽代共有9个皇帝,其中6个病死;另外3个皇帝,1个在内争中被杀;1个被暴动的奴隶杀死;1个在国亡被杀。
百万契丹人集体失踪
辽统治中国北方200多年后,天炸帝的昏暗统治,引发了女真族的强烈反抗。公元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大军灭了辽,建立了大金国。强大的契丹族开始分崩瓦解,大部分契丹人或投降或被俘成为大金国的属民。此外,还有两批契丹人在辽灭亡后向北逃奔,其中,一批是耶律大石所率领的200铁骑,另一批是耶律敌列等人率领的1000多名契丹人。
耶律敌列等人率领的1000多名契丹人北走沙岭后下落不明。耶律大石率部200铁骑,从夹山夜逃,北行3日,过黑水,到达可敦城。可敦城位于今蒙古国土拉河畔,是辽西北路招讨司及镇州的治所,驻有契丹族骑兵2万多人,附近还放养着辽御马数10匹。耶律大石拥有了如此丰富的军备力量后,逐渐站稳了脚跟。
公元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称帝,建年号延庆,尊号天祐皇帝,又根据当地人的习惯叫法,称菊儿汗(亦作葛儿罕,即大汗),史称西辽或西契丹、后契丹。
据记载,耶律大石称帝以后,为了实现“以光中兴”,恢复辽代大业的夙愿,继续向四方拓展。当时的西辽政权鼎盛时期,曾经一度占据了新疆以及中亚的广大地区。后来,元朝名臣耶律楚材称赞耶律大石时说:“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公元1218年,西辽政权被蒙古军队所灭,西辽的契丹人部分加入了蒙古族,部分与当地的哈萨克、维吾尔等族融合了。
据说,在辽鼎盛时期,契丹族总人口大约有百万之众。元朝时期,在史书中还散见关于契丹族的记载。奇怪的是,自明朝以后,强悍的契丹族便神秘地在史书记载中消失了。
如今,在人们的记忆中,契丹族和辽仿佛只是民间传说故事当中的主角。例如,在杨家将镇守边关的故事里,在梁山泊好汉征伐辽的情节中,辽的形象遥远而模糊。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契丹人萧峰(乔峰)曾经在山崖高处扯开衣襟,露出胸前的刺青狼头,同父亲萧远山仰天长啸,野性而狂放;转瞬之间他又成了辽南院大王,其野性与温文的巨大反差,让人对辽产生了神秘之感。评书《杨家将》为人们所展示的契丹族似乎是一个只识畜牧和狩猎,喜欢侵扰中原王朝的不安分民族。
现存的《辽史》也是中国史书中最薄最粗糙的一本。但是在历史教科书的简单陈述背后,契丹族对许多现代人而言,已经变得遥远而神秘。
除了澶渊之盟以及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等等历史片段外,人们对契丹基本上一无所知。这个民族究竟哪里去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多年来似乎很难有人说清楚。
契丹后裔今何在?
时至今日,在西方一些国家的语言中,还将中国称为契丹。据说哥伦布当年航海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找契丹的物产。由此也不难看出契丹族的影响之巨。
有人认为,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由于连年征战,当时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几乎被征召殆尽,他们被分散到各地,后来逐渐被当地的其他民族同化了。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人提出达斡尔族源于契丹族的说法,现代学者也认为达斡尔族是继承契丹族传统最多的民族。这种说法显然并非毫无依据。
如今,聚集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人的语言及其许多习俗、传说等等,也确实与史料上记载的契丹族有着很深的渊源。达斡尔族一直供奉本族菩萨库烈儿。库烈儿就是辽灭亡后率领契丹人北迁的首领之一。据记载,辽灭亡后,库烈儿不肯降金,率领一部分契丹人来到嫩江流域,并且按照契丹人的风俗,组成氏族部落定居下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终于让人们看到了破解契丹族失踪之谜的希望。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家科委联合申报了分子考古学课题,并且已经被批准,这是一项新兴起的利用DNA技术研究民族源流问题的尖端科学项目。
课题组成员有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杨焕明教授、刘春芸教授、吴东颖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智超研究员、刘凤翥研究员、李锡厚研究员和内蒙古的齐晓光、塔拉、陈棠栋、李兴盛等人。
研究小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的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头骨、牙齿和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DNA,再去云南宝山地区提取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人员的血样,还去莫力达瓦旗和其他旗县提取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从血样中提取DNA。然后经过DNA测序等一系列研究程序,终于得出结论:达斡尔族和契丹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是契丹族后裔。阿、莽、蒋姓“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这一结论令相关族群甚为满意。
紧接着,有关部门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后,又在云南省施甸和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了15万契丹族的后裔。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人的祖先就是当年随从蒙古军队远征云南而扎根当地的。这些契丹族后裔历经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后,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契丹族的文化传统。如今,他们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仍然使用契丹小字,统称“本人”。他们的体质特征也与当地人明显不同,长得比较高大。这些人有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等姓,明清以来已经改为蒋、李、赵、何、茶等姓。
据新华社报道,在这些契丹族的后代中,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蒋家云所珍藏的《勐板蒋氏家谱》中记载的蒋氏家族变迁史最具有代表性:“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在元初,随蒙古军队南征有功,授武略将军之职。明洪武年间,因麓川平缅叛有功,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后又经历数代,改为蒋姓。”这个家谱清晰地记载了勐板蒋氏家族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裔及其姓氏的演变过程。
在保山地区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蒋文良家中,还发现一本《施甸长官司族谱》,其开篇记有一首四阕七言诗:“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世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机;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袭长官司。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孙后代世泽长;秋霜春露考恩德,源远流长报宗功。”这首七言诗不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历史,也点出了“名作姓”的姓氏变化历程。在这本族谱中还插有一幅“青牛白马图”,描绘的是有关契丹族起源的古老传说。
在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寨西隅还建有一座祠院,即蒋氏宗祠。祠院呈南北进深,分前后两院,祠院的正门按契丹人的习俗开在东墙上。在祠院东开门楼正面尖顶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往下是竖方长匾,匾框内有“蒋氏宗祠”4个大字。在门饰柱之间写有一副对联曰:“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在祠院内的墙壁上,绘有具有浓郁北方草原风格的彩绘,类似于辽墓出土的壁画,表现出他们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
后来,有关专家通过DNA测定,发现云南这些契丹族后裔与北方辽墓出土的契丹族同源度比较高,并同现今的达斡尔族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于是,时隔几个世纪后,契丹族集体失踪之谜的谜底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