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青山里的辽代采金场 |
 |
辽代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个风云多变的朝代,当时的丰州(今呼和浩特白塔一带),是辽代重要的郡州。现存的万部华严经塔(白塔)就是辽代的建筑。 辽代与大青山有着重要的关系,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辽代的末代皇帝——天祚帝带着他的流亡皇室逃到大青山里,与金顽强地对抗了3年;二是辽代在大青山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采金场,从这里采得的黄金,在一个时期内是辽代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天祚帝本名耶律延禧,天祚是他的庙号。天祚帝在位25年(公元1101~1125年),他执政期间,辽国走的是下坡路,尤其在他执政的后段,那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过着苟延残喘的揪心日子。金国兴起很快,辽国节节败退,天祚帝也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先逃到云中、丰州,后来又退进了大青山的中段——当时称作夹山的这一段。 《辽史·本记》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三月,“丙寅,上(天祚帝)至女古底仓,闻金兵将近,计不知所出,乘轻骑入夹山”。辽国大将耶律大石在事后的谏言中也提到:“自云中而播迁夹山。” 进入夹山后,天祚帝并非消极地呆着,他在这里还可以算得上地利人和。因为这里以前就是辽的辖地,而且这里的采金业一直比较发达,自他入夹山后,不少将士也陆续汇集到这里,加之采金业也使财力上有所保障。夹山有白道天险,易守难攻,金国虽然已经占领了山南的丰州一带,可是奈何不了天祚帝。在此情况下,天祚帝经过了两年的休养生息,带领人马卷土重来,从夹山中杀了出来。 《辽史·本记》载,保大四年秋,“上遂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东胜、宁边、云内等州”。这一反扑力度也够强劲,上面所指地区,大致含今天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及阿拉善等地区。但是辽国毕竟元气大伤,而金的势头正盛,才得手的地盘,很快就被金国收复了。 称夹山在大青山中段,从大量典籍中看到,夹山与云中(今托克托)、青冢(昭君坟)相近,而且提及渔阳岭。《辽史》卷三十载:“保大三年,金师围青冢寨,雅里在军中,太保特母哥夹之出走,间道至阴山,闻天祚失利……”这里所讲的是天祚帝失利后,带着部下和皇室成员分头逃命,后妃皇子走得慢,在青冢寨就被金军包围了。幸亏那个叫特母哥的太保,带着皇子雅里,从小路上逃出了夹山,去追赶皇帝。 从典籍中可以看出,渔阳岭就是白道岭,也就是现今的蜈蚣坝,上了渔阳岭才能进入夹山,反过来说,也就是“出夹山下渔阳岭”。唐朝之后的辽、金、元三代,对白道岭都称之为渔阳岭。原先立于呼和浩特北山脚下坝口子村西北的《甸城山谷修路碑记》中,尚有“渔阳险阻”之句。 从矿业史看,夹山的主要地段应该在今武川县境内的大青山区,因为从武川县的大青山乡、蘑菇窑乡、纳令沟乡等地,都发现了金矿,特别是在纳令沟乡,发现了古代的采金矿点,那采矿技巧的高超,令今人叹为观止。当时不知用何技术探查矿体,采金巷道正好是顺着富矿脉而行,而且那废矿渣的回填技术也很高。同时在这里发现了古代的黄金冶炼点,这都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有过大规模的黄金开采。历史上除了辽代,再没有记载过在这里开采黄金。此种情况,《辽史·食货志》也有记载:“圣宗太平间,于黄河北阴山及辽河之源各得金银,并兴冶采炼,自此以迄天祚,国家兼赖其利。” 从出土墓葬和古村落看,天祚帝的避难之所,主要在夹山中今武川县大青山乡这一段。据《武川县志》载,大青山乡土境内的乌兰窑子遗址、上南滩遗址、白沙泉遗址、大顺城古墓、井儿沟古墓等出土的文物,据考古学家鉴定,均为辽代时期的文物,可以从侧面证明这里是辽金过渡时期人群比较密集的居住区。 无论从地理意义还是从历史意义上看,大青山与辽代都有着密切关系。 (文/张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