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首 页 蒙药厂介绍 蒙药精品 蒙药文化 缺药登记 在线咨询 蒙药疗法 会员购药 内蒙风情

民风民俗
内蒙风光
历史追踪
盟市介绍
蒙药分类:
内蒙古蒙药精品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风情
中华第一龙一飞惊天名动海内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我国的各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
  然而,这种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龙的原始形态又是什么样?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谜。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红山碧玉龙的出土,使得有关龙的诸多谜团逐渐被解开……
  小顽童绳拖碧玉龙
  2004年5月26日,群山环抱下的赤峰市翁牛特旗旗政府所在地刚刚被雨水洗刷过,处处散发着泥土的清香。记者来到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赛沁塔拉(原名三星塔拉)嘎查,站在出土“中华第一龙”的小北山上,心中不免有些激动。极目远眺,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此时此刻,历史和现实仿佛在这里凝聚,缅怀和感悟同时张开翅膀。
  在地下沉睡了5000多年的“中华第一龙”能够重见天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张凤祥的农民,他就住在这座小山脚下的赛沁塔拉嘎查。
  几经打听后,记者找到了张凤祥,此时,他正在装修自家刚盖起的3间瓦房。面貌憨厚、衣服上粘满泥土的张凤祥谈起“中华第一龙”的出土经过,依然记忆犹新。
  那是1971年9月的一个下午,18岁的张凤祥和7位农民受生产队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树坑。平整到傍晚时分,身强力壮的张凤祥已经将另外7位农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此时,感到有些劳累的张凤祥坐下来休息,他随手用铁锹翻着土,突然,他发现翻开的泥土下面有一块儿石板,石板约有1米多长,掀开石板,下面是一个用石头砌成的井字形石坑。在石坑里,张凤祥找到了一块儿月牙形的东西,上面生满了厚厚的土锈,黑乎乎的。张凤祥把这块儿东西拿在手里看了看,以为是块儿破铁。
  收工回家的路上,张凤祥把这块儿东西拿给7位农民看,有一个叫杨德成的农民先用铁锹把用力敲了几下,想敲掉上面的土锈,却怎么也敲不掉。于是,杨德成随口说了句:“这么块儿破铁有啥用?”他说完便随手扔了。张凤祥也没有去拣,继续往家走。
  快走到家的时候,张凤祥突然想:“那块儿铁咋说也有1斤重,能卖4分钱,可以买好几块儿糖呢!”想到这里,他又跑回去把那块儿东西捡了回来。张凤祥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捡,无意中竟然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
  回到家后,张凤祥将这块儿东西扔在了屋子的角落里。几天后,张凤祥4岁的弟弟张凤梁发现了这块儿东西,他觉得好玩儿,便用一根绳子拴在这块儿东西上面的小圆孔上,拖着到处玩儿。
  就这样,“中华第一龙”被4岁的张凤梁在地上拖着玩儿了多日后,粘在上面的土锈逐渐被磨掉,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现已去世)仔细观察后,认为这块儿东西有可能是一块儿玉,于是,忠厚老实的他决定把这块儿东西交给生产队,可是生产队的干部看了看后说:“这东西有啥用?你还是拿回去吧!”于是,张金贵又将这块儿东西拿回家放了两个多月。其间,张凤祥及其家人还琢磨着要把这块儿东西做成几个烟袋嘴,所幸的是最终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暗淡无光15年
  听完张凤祥的叙述,记者暗想:“好险啊!”玉本来是极易破碎的一种石头,可是我们的“中华第一龙”被农民杨德成用铁锹把敲打后,却没有丝毫损伤;被小男孩儿用绳子在地上拖了多日,依旧安然无恙。莫非是上天保佑,让“中华第一龙”穿越千年时光,来见证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后来,张金贵还是有点儿不甘心,总觉得这块儿东西能换几个钱花。于是,他又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馆。该旗文化馆的负责人也不知道张金贵送来的东西为何物,不过,凭着多年的经验,他认定这东西应该有些价值,便将它留了下来。此后,张金贵多次到该旗文化馆要钱,老馆长见他不容易,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元钱给了张金贵。
  这块儿东西被留在翁牛特旗文化馆后,市旗两级考古专家们对它进行了多次研究,但是没有研究出什么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也不能怪当地考古人员的“内功”没有修炼到家,因为当时考古界对红山文化还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这样,“中华第一龙”被放置在了翁牛特旗文化馆,一放就是15年。好在这15年的沉睡,比起它在地下沉睡的5500年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毕竟,它已经安全了。
  龙腾华夏
  “龙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中华第一龙”后来的命运,恰恰印证了这句诗。
  在赤峰市,记者又冒雨拜访了研究红山文化多年并且出了多本论著的赤峰市博物馆原馆长项春松,谈起红山碧玉龙,项老的话就会滔滔不绝。
  项老说,考古界对于红山碧玉龙的认识,是与对红山文化的认识一脉相承的。红山碧玉龙出土时,考古界对红山文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对红山文化遗址的深入挖掘,出土了大量玉器、彩陶等文物,才发现红山文化原来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这样一来,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的历史地位自然也就举足轻重了。
  1985年,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对这块儿东西进行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儿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随后又在《人民画报》上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红山文化及红山碧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此后,红山碧玉龙几乎是一日之间乘风而起,名扬华夏,龙的传人为之欢呼雀跃。
  现今,放置在赤峰市博物馆的红山碧玉龙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调走。据项老回忆,1989年,文化部下发文件,指名要调走放在翁牛特旗文化馆的红山碧玉龙。翁牛特旗文化馆和赤峰市博物馆的有关领导接到文件后犯了难。项老说:“不给吧,不行,给吧,又实在舍不得,最终还是从大局出发,忍痛割爱,交出了无价之宝红山碧玉龙。”
  交出红山碧玉龙后,翁牛特旗文化馆馆长总觉得这时候应该和国家要点儿钱,用来维修已经破败不堪的翁牛特旗文化馆,于是,几经思量后写了一份需要国家拨款2万元的申请。申请交上去了,这位馆长感到忐忑不安,他对项老说:“要这么多钱,上面能给咱吗?”结果,国家主管部门很痛快地就将2万元给拨下来了。收到款后,这位馆长对项老说:“早知道这么痛快,应该多要点儿!”这笔钱随后便用在了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基础维修方面。
  项老说:“我是触摸红山碧玉龙次数最多的人,每次拿到它都爱不释手,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块碧玉龙通体呈墨绿色,高26厘米,细部采用浮雕、浅雕手法,通体琢磨、光洁圆润;其艺术形象可谓鬼斧神工,形神兼备;形体塑造奔腾之势,动感和力度感极其强烈;不仅使人感受到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又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示。”
  在项老看来,红山碧玉龙本身还有许多难解的疑团。他说,按照目前的理论看,5000多年前的先民们还没有掌握先进的生产工具,可是如此精美的碧玉龙又是如何雕琢出来的呢?完全用石碰石的方法手工雕琢出这条碧玉龙是根本不可能的。
  项老又发现,碧玉龙上面所钻出的小孔,从比例学上来说,尺寸拿捏得特别精准,项老曾经试着把细绳穿入碧玉龙的小孔中,再吊起来观察,发现被吊起来的碧玉龙停止摆动后,一点儿也不倾斜。其平衡度之精确令人吃惊,据项老讲,有一段时间,赤峰地区假玉龙泛滥,可是制假者在假玉龙上打孔时总是无法拿准平衡。只要拿细绳一吊,假玉龙便会原形毕露。那么,5000多年前的先民们雕琢碧玉龙又是用了什么技术呢?对此,考古界依然在争论。项老推测,这块儿碧玉龙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大部落所崇拜的一种图腾,或者也是当时一个大部落在出征、祭祖、祭天、选举首领、处罚重要人物时所专用的一种特殊神器。
  红山碧玉龙是中华第一龙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尚玉之邦。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红山碧玉龙出土的前后,红山文化遗址还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龙、鱼、龟、蝉的形象,有取自然现象融入艺术构思的璧、环、勾云纹佩饰等,意象兼备,精致脱俗。
  自红山碧玉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后,以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形图案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山西省吉县狮子滩也发现了鱼尾龙形岩画;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图案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此三地均将各自发现的龙形图案称为“中华第一龙”。顾名思义,所谓第一,自然就应该只有一个,突然冒出这么多“中华第一龙”来,争论自然在所难免。
  不过,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考古中都发现了不少龙的图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专家们指出,红山碧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龙形的龙。
  会上,辽宁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田广林认为,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龙在辽河流域至少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则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8000年以前。中国人崇龙礼俗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县发现过有六七千年历史的蚌塑的龙,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过距今5000年前的鲵形龙,但这些都是龙的初级形态。红山碧玉龙是中国崇龙的最标准形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崇龙礼俗的最终形成。从崇拜各种动物到统一到玉龙,体现了中华龙文化起源的一个基本过程。红山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玉文化的一个直接根系,是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基本标志。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他指出,除年代早以外,辽河流域的龙,还有形成类型多、成系列等特点。辽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可以分8个类型,按年代早晚排列大致为摆塑型、浮雕型、木雕型、刻画型、彩陶型、泥塑型、玉雕型和彩绘型。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形象,证明了龙确实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这些动物原型中有猪、鹿、熊和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人们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最终定型为龙的形象。
  玉龙精神扎根赤峰
  龙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是吉祥、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神奇功能。在中国古代,龙还被引入到古天象学、命理学以及帝王政治等领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由于人们在想像中赋予了龙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因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各种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龙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争论哪条龙才是“中华第一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考古研究,让人们知道了在数千年前,先民们通过对龙的崇拜,已经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出土红山碧玉龙的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赛沁塔拉嘎查村口,竖着一块儿高约10米,刻有“中华第一龙”字样的巨碑。巨碑顶上,一个被放大了几十倍的红山碧玉龙雕塑昂首欲飞。贯穿于嘎查间的一条油路也被命名为玉龙路。在玉龙路的东南侧,还有一个玉龙度假村,游客不绝。赤峰市目前也即将建成市内最大的玉龙广场,总面积达12公顷,绿化率将达60%左右,整个广场中玉龙的形像随处可见。
  作为凝固历史文明的文物,红山碧玉龙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深深地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在赤峰市境内,红山碧玉龙优美的图案随处可见,赤峰人说起红山碧玉龙来,无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突然感悟到,真正的文化传统,绝不仅仅停留在考古的层面上,“中华第一龙”那种昂首欲飞、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老百姓的灵魂,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去了。
出处:北方新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意见邮箱 | 常见问题 | 全部蒙药
中国·内蒙古蒙药精品网 版权所有 TEL:15248009282
网管信箱 11495443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