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首 页 蒙药厂介绍 蒙药精品 蒙药文化 缺药登记 在线咨询 蒙药疗法 会员购药 内蒙风情

民风民俗
内蒙风光
历史追踪
盟市介绍
蒙药分类:
内蒙古蒙药精品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风情
红山文化:华夏文明的点睛之笔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存,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红山文化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
  考古发现表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不仅有华夏第一村,也是中华第一古国的诞生地,红山文化不愧为华夏文明的点睛之笔!
  一个美丽的传说
  2004年6月29日清晨,记者从呼和浩特出发,乘坐火车前往红山文化的发祥地赤峰。那片孕育了古老文明的神秘土地让人充满了期待。
  7月1日上午10时左右,在赤峰市红山区区委宣传部、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局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登上了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东北隅的红山。
  天公作美,艳阳高照,红山山体灿若丹霞,在英金河水衬托下,宛如晶莹剔透的红玛瑙,楚楚动人。这就是红山,山脚下的城市也因而得名“赤峰”。
  在攀登红山的过程中,陪同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二郎神从渤海之滨赶赴天池为王母娘娘祝寿,他肩挑两担珍宝来到英金河畔时,恰逢发大水,咆哮的洪水挡住了去路。二郎神着急赶路,猛地跃起,欲驾祥云飞跃汹涌的英金河,不巧肩上的扁担难承重负突然断裂,两担珍宝洒落一地,顷刻间变成了两座山峰,奔腾的英金河水在山峰的阻挡下驯服了,缓缓绕道东去……二郎神空手西去,王母娘娘气恼之下打翻了胭脂盒,将其中的一座山染成了红色,这就是今天的红山,另一座是南山,两山隔河相望。
  神话终归是神话,不足为信。但是,这美丽的传说却给红山蒙上了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造物主对红山的慷慨,让很多文人墨客为之留连忘返。1961年,大作家老舍先生游览红山,绮丽清新的景色,让老舍先生欣然赋诗一首:
  塞上红山映碧池,
  茅亭望断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
  雁不思归花落迟。
  老舍先生意犹未尽,又给诗作了注:1961年秋初,来游红山新湖鱼池,峰红水碧,远望绿柳千行,风光不让江南,雁乐于此不思归矣。
  日寇铁蹄践踏红山文化
  登上山巅,山脚下美丽的城市和油绿的田地尽收眼底,蜿蜒的英金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款款地伸向远方。英金河养育了逐水而居的红山先民,孕育了厚重的红山文化。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中外学者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边塞小城赤峰,对红山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考察。
  1906年,日本考古学者鸟居龙藏踏上了赤峰(当时为热河)这片神秘的土地,用了3年时间进行考古调查。1914年,鸟居龙藏发表了《东蒙的原始居民》一文,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赤峰大地的远古文明信息,赤峰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世界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随后,东西方的考古学者们接踵而至。
  1924年,法兰西传教士桑志华和德日进来到赤峰进行考察,并且对红山前一带的远古遗址进行了试掘,采集了许多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物。
  1930年,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之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克服战乱、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毅然从东北经通辽来到赤峰,并对英金河两岸、特别是红山前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最终将调查整理成了《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并公开发表。至此,秀美的红山以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世界所瞩目。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入侵我国东北,赤峰在1933年沦陷。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红山的宝贵文化遗产遭到了日寇的疯狂掠夺。日本驻热河领事馆的牟田哲二受鸟居龙藏影响,对赤峰地区的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1933年,牟田哲二把在红山一带出土的陶器、石器和青铜器,包括一些掠夺来的文物,赠给了日本帝国大学的上治寅次郎。此后,牟田哲二又将一批珍贵文物赠给了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同年秋天,以德永垂康为首的满蒙调查团闯入赤峰,在红山周围挖掘了几座石棺墓,将所有的文物标本悉数掠走。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滨田耕作等人的主持下,再次闯进赤峰,进行大规模的疯狂挖掘掠夺,对红山后高出英金河河床近百米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1938年,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根据发现的大量文物资料,整理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详细分析了中国长城以北的这一重要的远古遗存。《赤峰红山后》一书把红山后遗址分成了赤峰第一期文化和第二期文化。书中认为,赤峰第一期文化是来自甘肃的新石器文化;赤峰第二期文化也是来自于西北,但是更近些,大体上是在今天呼和浩特一带,是游牧性质的青铜文化,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
  红山远古先民的睡梦被日寇叮叮咚咚的开凿声惊碎了,红山文明在这种野蛮的掠夺中向世界洞开,世人第一次认识到塞外西辽河流域的赤峰,了解到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一支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远古先民,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这一发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困惑:赤峰第一期文化是外来的,还是土生的?这种文化所代表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
  战火,为学者们对赤峰的进一步探索带来重重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西辽河流域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对以红山后的新石器时期为代表的赤峰第一期文化的分布范围、内涵、年代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肯定了这一文化是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文化。
  195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兼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先生发表了《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正式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至此,红山文化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地掀开了。
  一抹文明的曙光
  7月3日上午,记者找到赤峰学院历史系主任、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王惠德时,他正忙着筹办红山文化大型研讨会。我们的谈话从牛河梁的女神头像开始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北方文物考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一个神奇的文明世界在人们眼里越来越清晰了。
  1983年秋季,辽西建平县和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界。据说这一发现颇具戏剧性,一名考古工作者解手时无意间发现了女神雕塑残落的鼻子。1984年,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正式对女神庙遗址进行发掘。女神庙遗址重现天日时,人们惊呆了:建筑遗址的完整性、复杂性及其文化内涵与宗教遗存的丰富程度是任何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整个遗址分布面积达1.2平方公里,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循一中轴线构成。
  据介绍,牛河梁女神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远古神殿。整个遗址以高高在上的女神庙及广场平台为中心,十几个用石头堆砌的大冢环列周围,并且都和远处的猪头形山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互为联系的祭祀建筑群落,出土的泥塑人像、泥塑禽兽以及彩绘庙室建筑构件、墙壁残块,无一不是杰出的艺术品。女神头像更是一件雕塑杰作,五官比例准确、表情生动逼真。时隔5000多年,女神与今人的这次历史性会面,把中华文明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拓展到了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更让人惊叹的是,由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等构成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基于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又凌驾于公社之上,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早期城邦制国家。
  1994年1月,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海峡两岸考古学与历史学学术交流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国史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国家起源(或者叫文明起源),二是民族文化传统。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其他地区则是一片蛮荒之地,只是在中原文明的扩散中,才逐渐见到了文明之光。这种观点,两千年前就有了,并且几乎成了根深蒂固的定论。红山文化的发现和发掘,打破了这种“中原中心论”。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在文明起源史上走在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前列。红山文化时代,赤峰先民已经率先进入古国阶段 。
  儒学寻根觅祖
  2004年恰好是红山文化命名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赤峰在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了一座红山先民村落,村落占地近百亩,所有的建筑都是根据考古发现进行异地复原的。在施工人员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一座最大的先民居住房,几尊栩栩如生的红山先民雕像围坐在一个大石桌周围磨制玉龙。
  红山区考古研究所的同志告诉记者:“玉龙是给村落最高领导者磨制的,玉器被赋予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通神、祈福。”
  有关同志还介绍说,从考古发现来看,在红山文化时代,社会已经出现了等级分化,同时出现了集政治权和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氏族(部落)权贵,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制的雏形。敬天地、祭祖宗、尚君权是礼制的基本内容,红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礼制的肇始。具体体现在考古发现的墓葬结构(规模)、随葬品的多寡(品种)和宗教礼仪性建筑。
  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的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现了古人敬天地的祭坛。在古人眼里,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古人就用石块砌筑起天的模型,用以祭天,这也是后世天坛原生形态。用石块砌方形以祭地。这种祭祀天地的传统相传到明清,始终没有改变。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中,出现了“坛、庙、冢”三位一体的格局。坛是指红山文化祭祀天地的神坛;庙是指红山文化供奉祖先的神庙;冢是指红山文化时期埋葬贵族的大墓。红山文化积石冢和神庙的出现标志着以宗庙、陵墓为特征的礼仪制度和祖先崇拜的确立。另外,在红山文化遗址还发现了大量体现礼制的玉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牛河梁1号冢,这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随葬玉器。但是在随葬品如此丰富的墓穴当中竟然没有发现陶器,陶器是新石器时期最普遍的随葬品。
  这个有悖于常理的现象引起了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的注意,经过大量的考证研究表明,该墓葬的主人拥有着较高的宗教地位,而随葬玉器也并非实用的玉质工具或者饰品,而是通神的工具。最后郭大顺得出了红山文化具有“惟玉为葬”的特征。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的玉器已经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礼”的雏形。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红山文化中找到了根源。
  在赤峰采访期间,记者不断地穿行在城市和山峦之间,试图在现今留存的事物当中寻找与远古先人对话的机缘。街头艺人手工磨制的玉龙、博物馆里收藏的出土玉器……那些物件虽然渗透着古老文化的韵味,但是透过这些个体却始终无法窥见厚重的红山文化全貌。
  采访过程满是期待和崇拜,离开时,带走的却尽是遗憾。遗憾自己无力洞察历史,只窥见了红山文化之一斑;遗憾孕育了古老文明的英金河今天已经没有了汹涌的波浪,污染严重的河水已经无力承载和传达博大浩瀚的远古文明了。
出处:北方新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意见邮箱 | 常见问题 | 全部蒙药
中国·内蒙古蒙药精品网 版权所有 TEL:15248009282
网管信箱 11495443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