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阿拉善盟介绍 |
|
阿拉善盟(阿拉善一词,最早记载于《蒙古秘史》,是关于阿拉善的词义,有几种解释,此处为汉语贺兰山的音转。)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西与甘肃省酒泉地区、张掖地区、武威地区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接壤,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733.48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4年,阿拉善成立专区一级的政权机构--宁夏省蒙古自治区。之后由于区划变更,先后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区、甘肃省蒙古自治州、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管辖。1969~1979年,阿拉善地区三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管辖。1980年4月,阿拉善盟正式成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盟府驻地巴彦浩特镇。
[地形地貌]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第二位。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称,绝大部分为复合沙山。相对高度从外缘的5-20米,向内逐渐增高到200-400米,最高达500米。高大沙山互不连接,峻峭陡立,巍巍壮观。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多为新月形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链,一般高10--200米。沙漠中分布有500多个咸、淡水湖泊或盐碱草湖,其中较大的有古日乃湖、拐子湖、沙日布日都、头道湖、查干高勒、敦德高勒、辉图高勒、巴彦霍勒、乌日图霍勒、图兰太湖、通古勒格淖尔、英格田、特莫图、通湖音高勒、树贵湖、浩木肯高勒、伊和吉格德等。北部戈壁分布较广,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33.7%。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有贺兰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连绵环绕,雅布赖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把盟境大体分为两大块。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0--50公里,平均海拔2 700米。主峰达郎浩绕和巴彦笋布日,海拔分别为3 556米、3 207米。贺兰山巍峨陡峻,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
[气候] 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 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 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 200毫米。年日照时数达2 600 - 3 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
[水文] 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的乌索图、巴彦木仁苏木,在境内流程达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额济纳河是盟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至巴彦宝格德水闸分二支。西为木仁高勒(西河),注入嘎顺淖尔(亦称西居延海);东为鄂木讷高勒(东河),下记分数支,注入苏泊淖尔(亦称东居廷海)、京斯田淖尔(又称古居廷海、天鹅湖)和沙日淖尔。额济纳河在盟境内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lO亿立方米。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许多冲沟中一般有潜水,有些出露成泉。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个,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湖盆面积1.07万平方公里,集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这里绿草如茵,湖水荡漾,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是良好的牧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的86种,分布在540多处。已探明储量的有盐、煤、硝、碱、花岗岩、大理石、萤石、水晶石、石墨、金、银、冰洲石、铁、铅、铜,膨润土、稀土、钨、锑等共54种、416处,尤以俗称"两白一黑"的盐、硝、煤最具优势。阿拉善盟是自治区最主要的湖盐产地,在全国湖盐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吉兰太、雅布赖、浩坦淖尔、查干布拉格等盐池,总储量达1.6亿吨,占全区已探明储量的80%以上。煤的储量13.08亿吨,其中被称为"黑宝石"的太西煤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高精煤产率、高机械强度之特点,储量达3.9亿吨,是阿拉善盟和自治区的出口创汇拳头产品。属典型的荒漠干旱地区。植被区系贫低,植物有旱生、超旱生和耐碱性的灌木、半灌木,主要有梭梭、红柳、白刺、蒙古包大宁、柠条、花棒、沙拐枣、霸王、芦苇、碱柴、棉鸡尔、珍珠、红沙、芨芨、沙蒿、沙鞭、沙米、糙隐子等。饲用价值较高,适宜发展骆驼和山羊。还有中草药苁蓉、锁阳、麻黄、黄芪、甘草等。野生动物和飞禽有鹿、獐、猞猁、大头羊、青羊、黄羊、狐狸、獾、野驴、野骆驼、天鹅等。光、热、风能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昼夜沮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
[农业] 2001年,阿拉善盟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生产全面持续增产。全年粮食产量7.15万吨;油料、棉花、蔬菜瓜类产量分别达4 667吨、3 096吨、4.79万吨。继续推进畜牧业转移战略,调减草原畜牧业头数,发展农区畜牧业。畜牧业经济有所下降,6月末,全盟牲畜总头数控制在187.92万头(只);12月末,牲畜122.52万头(只)。特种养殖业兴起,成为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牧业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5.09万千瓦,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全盟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100%、66.67%和21.67%。农牧业运输的机械化水平达100%。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牧区用电量比上年分别增长2.24%和2.26%。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 773公顷,贺兰山保护区面积扩大到133万亩,植被覆盖度由30%增至42%,林草植被更新明显加快,野生动物数量增多。
[工业] 全年全盟实现工业增加值86 386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45%。产销衔接较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6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2.47%。
[人民生活] 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7 853万元,投资结构以生态、基础设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全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0 737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 423元。市场物价总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跌1.2%(按定基比计算)。劳动就业保持稳定。
2001年末,全盟总人口193 379人(含流动人口)。全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583元。全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384元。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168 621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不同程度增长。社会保障事业逐步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平衡发展。
[环保]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7 710.2公顷,处于荒漠半荒漠地带,西邻乌兰布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东部边缘,东以分水岭为界与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保护区内有以青海云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24 000公顷。贺兰山是阿拉善赖以生存的水源涵养地,是一道横亘南北的天然屏障,阻挡了沙漠的东侵,保护着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较好 的科研教学价值。贺兰山以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1年初,阿拉善左旗财政局自筹资金700万元用于牧户搬迁围栏贺兰山。祖辈生活在山林里的牧民响应政府号召,开始撤离贺兰山保护区。到4月份保护区内的牧民、牛羊全部撤离,房屋也陆续拆除。山中及沿山已见不到1只羊,山中植被恢复较快,涵养水源的功能明显增强,青羊、鹿、石鸡、兰马鸡等野生动物也明显增多。封山之初,计划用10年时间 使贺兰山的生态得到恢复,可以提前达到预期目标。
阿拉善盟生态治理工作从50年代初开始,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人工造林、飞播牧草、人工增雨、兴修水利等。到90年代,生态治理工作驶入快车道,盟旗各级政府加强对生态治理工作的领导,确定更加明确的治理目标和相互配套的治理对策。通过广泛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意识;从宏观角度提出转移发展战略;限制畜牧头数、控制草场载畜量,加强天然植被的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造林、人工种草、飞播造林种草、畜群草库伦建设、围栏封育等项工作;采取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试验人工增雨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勘查,兴修水利设施,推广节水技术等措施。阿盟生态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2001年上半年,飞播林草保有面积138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一道绿色屏障;围栏、复壮天然乔灌残林175万亩;发展家庭畜群草库伦和小生物圈4 500处7万余亩;建成10个人工绿洲,面积30万亩,安置2万多名生态难民。同时还建立贺兰山次生水涵养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额济纳胡杨林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兴建巴彦浩特涝坝、苇子湖等生态湖整治工程和王陵生态公园等大批水利骨干工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