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首 页 蒙药厂介绍 蒙药精品 蒙药文化 缺药登记 在线咨询 蒙药疗法 会员购药 内蒙风情

蒙医药知识
蒙医药历史
蒙医药特点
用药指南
蒙药分类:
内蒙古蒙药精品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蒙药文化
蒙医基本理论
      蒙古医学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理论为指导,贯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内容包括三根、七素的物质基础,辩证施治的基本方法,预防养生的法则等。据蒙古古代史以及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记载,古代蒙古人称苍穹为“父天”(阳),称世界为“母地”(阴),并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的。因而称之为“五大要素”,亦称“五行学说”;另称《查干·吉如诲》(土、水、火、气、空)为构成一物质的本基,俗称“五元学说”。蒙医学中认为文精、母血是五元素为基因,经复杂的量和质的弯化聚合而成人体的本基是“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赫依属气,希拉属水,巴达干属土和水。

      蒙医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要素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都是“赫依”在发挥作用。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皆受“赫依”支配。如果“赫依”的功能失常。主要可以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疲乏、眩晕、麻木、抽搐、瘫痪等脏腑功能减退等。“希拉”有火热之意,在脏腑中与胆的关系最为密切。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发挥作用。“希拉”偏盛,是发生一切温热病的病理基础。如黄疸、口苦、吐酸、烦渴、神情狂躁等机能亢感的表现,都属于“希拉”的失常。“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在生理情况下,“巴达干”能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化为唾液、胃液、痰液等分泌物。“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如浮肿、胸水、腹水、痰多、吐清水、妇女白带多等。此外,中医属于痰浊蒙蔽的嗜睡、痴呆及湿困脾胃的清化不良等病证,蒙医也属“巴达干”的病证范围。在生理情况下,“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者协调一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三者的平衡关系失调,则产生各种病理变化。若以“赫依”与“希拉”的关系失调为主,则产生阳热元盛一类病变;若以“赫依”与“巴达干”的关系失调为主,则出现阴寒及水液不化一类病变。

      蒙医学中的“赫依”含有气、风、神径、经络之意,属中性,助阳则阳盛,助阴则阴盛;“希拉”含有火、热、胆之意,属热性;“巴达干”含有津液、寒、痰之意,属寒性。实为人体之本基,概括为阴、阳、气。

      蒙医以“七素”(塔朱日)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是水谷精微(造明液体)、血、内、脂、骨、髓、精液统称为七要素。“赫依”、“希拉”、“巴达干”与“七素”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蒙医的辩证方法主要有病周辩证、病位辩证及论病辩证等。此外,尚有探查性服药的辩证办法,多用于疑难病证。蒙医诊病中,很注重对患者粪、尿等排泄物的观察,从排泄物的色质、性状、气味等情况,判断病变的性质,提供诊断参数。

      施治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处方、手术等。蒙医有清、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十洁;还有燥“希拉·乌素”(黄水),杀“粘”(病菌、病毒),导热、升温等独特的治疗法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蒙医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蒙古民族以肉良、乳食、炒米为主食,消化道疾病为多见,故蒙医认为胃为人体后天之本,饮食起居适宜尤为重要。在诊治内科疾病首要注意消化系统有无异常,新陈代谢有无障碍,把提高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放在治疗的首位。因此,蒙医对于胃肠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好的疗效。

      除此,尚论“脏腑说”、“白脉说”、“黑脉说”、“四季发病规律”、“南北人群发病差异”,以及瘟疫、热病的独特诊治、理论学说等等。指导着蒙医临床实践。

      医疗实践:蒙医诊疗是随着蒙医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与总结,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了发展,采、种、制、用野生药材的不断扩大,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著作的编著、出版、问世等,大约早在唐代就已有蒙医外科,正骨科、内科、妇科、儿科等专科医生,广泛行医于民间,城镇,到了元代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明未清初蒙医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完善与提高,临床分科也越来越细,如眼科、针灸、术疗、按摩推拿、温泉、药浴、食疗、养生等各专科日益兴盛起来,名医曾出不穷,他们写下了数十部蒙医药著作,流传于后世,形成了蒙古医药学。

      诊断:蒙医诊断包括问诊、望诊、触诊三种方法,简称三诊。这是蒙医观察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三诊得来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运用蒙医的理论指导,结合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及发病原因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的过程。蒙医诊病中,很注意对病者粪、尿等排泄物的观察,从排泄物的色质、性状、气味等情况,判断病变的性质,提供诊断参考。

1、望诊: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诊察患者全身及其有关部位情况,以了解疾病体征和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方法。蒙医认为,必然会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床进一步帮助制定疾病的性质。主要观察患者精神、面容、体型(蒙医把人体分为赫依型、希拉型、巴达干型、合并型、混合型等)、形体浮肿、或干植、五官、台质、台苔、痰液、吐物、血色、二便、妇女带下等;三岁以下的小儿还看指纹、耳纹来辅助诊断。

2、问诊:问诊是三诊中重要环节,是通过有目的询问和听取病者及其家属亲友的讲述,来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和症状进行诊断的方法。问诊内容与西医的问诊大致相同,如询问一般情况,病史、现病证等。但蒙属还着重于探求与辩证施治有关的资料。根据“三根”理论要做到29种问诊。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和对病情有害及有益情况,二便有无异常反映,睡眠及精神状况,妇科经带胎产,出汗情况,患病的规律和患病时的季节气候,周围环境过冷、过热、过温等情况,以及是否接触传染源等。

3、触诊:触诊是医生用手直接接触患者身体的一定部分进行探索病情的方法。包括动脉和按诊。

①动脉  动脉法在蒙医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为医者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分辩三根及寒热,以及脏腑的变化,气血之盛衰等,均以动脉为主。动脉通常是在病人的腕关节掌面桡动脉博动处进行。将这一段动脉分作三部,称寸部、干部、查嘎部。诊脉时患者手臂半伸,掌心合上半放,医生先以食指放在寸部,然后把中指放在干部、无名指放在查嘎部,一般指间以麦粒为隙。动脉时需要用不同指力仔细倾测,寸触皮、干按肉、查嘎重按骨。寸、干、查嘎三部分别诊察不同脏腑病症,且左右不同。医者右手寸部诊察心脏、小肠,干部诊察脾、胃,查嘎部诊察左肾、精液;左手寸部诊察肺、大肠、肝、胆;查嘎部诊察右肾、膀胱。如果患者是女性,则医者左手寸部诊察心、小肠,右手寸部诊察肺、大肠,其它的同上。对脉象的特点可从脉位的高低、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大小、热态等方面来认识。正常的脉象是一次呼吸(息)平均脉跳4~5次(相当于72~80次/分钟),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往来均匀,节律一致。但这是相对的,由于人的体型、性别、年龄不同,以及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可出现一些生理变动。关于临床觉异常脉象,历代蒙医积累下的经验极为丰富,对脉象的辩认是非常细致的,一般以十二种脉象为基础,其中细分四十七种脉象,又归纳为寒、热两种脉象,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赫依病之脉象洪而中空、按之即绝;希拉病之脉象细、数而有力;巴达干病之脉象沉、缓而无力。此外,还有绝脉、怪脉、以及对脉象的几种误诊等方面的论述。

②按诊  按诊之洁是医者用手直接接触按压病人的体表或病变部分的一种诊察方法。通过按诊主要以分辩其寒温、润燥、肿胀、疼痛及包块,并观察病人对按压的反应。触按四肢关节的诊察有无骨折、脱臼;循脊柱触按以了解有无病理反应等。根据上述三诊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患病过程,同时还要注意诊断时可能会遇到的“四种误诊”及“五种假象”等交杂情况。这时必须以辩证、辩病、才能论治的有效方法,对病因、患者体型特点、患病部位、患病的习性、疼痛情况等做细致的分析,以纠正误诊和排出假象,做出正确无误的诊断。

      饮食疗法:蒙古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诸如奶食、肉食、骨汤之类,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古代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就有用马奶酒救治受伤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记载。公元1330年,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蒙名:无双云意)用汉文编著了《饮膳正要》一书,共分三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书中记载了各种食物,有关验方和蒙古族的大量饮食疗法和营养保健膳食方面的内容。第三卷中按朱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品、菜品以及科物共七类,收载了常用食物计203种,对这些极易得到的普通食物进行整理、归纳,阐明了每一种食物的性、味、有毒、无毒以及效用,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并附有170幅插图。书中还介绍了若干关于“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四时所宜”、“五味偏走”等专题。除此还阐述了“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问题。此书成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

      外伤与正骨法:据史书记载伤科形成较早。由于蒙古人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飞马射箭,经常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创伤。因此,自古以来就积累了正骨、治伤方面的经验。对于各种兵器创伤,也积累了不少医疗方法。如在《蒙大秘史》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用烧灼疗法来治疗流血不止的伤口;用蒸气罨的活血方法治疗肉伤;用牛羊草结的退烧疗法、热罨疗法;用驼鲜血治疗箭伤等。明清时代的著名外科医生和正骨师绰尔济、墨尔根,擅长外科手术和正骨、按摩、罨疗、药浴、浴法等外治术,并曾采用冰冻麻醉方法进行正骨手术。此外,还有叫伊桑阿的,他们正骨术也很出名。他们的正骨术代代相传,对蒙正骨术的继承和发展曾作出了很大贡献。

      蒙医正脑术:在蒙医典籍《甘露四部》中有详尽的记述。据记载,治疗方法有四种,无论何种方法均应用“以震治震”的原理。适有于牧民落乘,跌伤等外伤所致的脑震荡。治疗用具有布带、碗、筷、小锤、沙子或米。方法:先用布袋将患者的头部紧紧围裹一圈,然后将装满沙子或米的碗用布蒙住,倒置在患者头顶,令患者将一只筷子横咬在嘴里,医生用另一只筷子敲打横咬在嘴里筷子的露出两端,作为预备性(或诊断性)治疗,然后再用力锤隔着布带在患者脑后枕部震敲3至9次即可。

      蒙古炙疗:蒙古炙疗是在热敷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一个多年前藏医《四部医典》中就有“蒙古灸”的记载,中医典籍《寿间·异法方宜论》中也有“故炙芮者、亦从北方来”的推断。蒙古炙是一种将炒黄的小茴香包裹到白净的军毛毡浸泡入黄油中煎后取出敷置于应炙之部位。灸草用广泛生长于各地的白山蓟草进行炙疗;或者采用西河柳炙、火把炙、温针炙等几种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放血疗法:即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静脉切开或刺破,进行手术放血,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多借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热扩散、骚热、疫热、疖肿、疮疡、痛风、索日亚(包括结核)、丹毒、黄水病等症。巴达干与赫依引起心寒症,如果与血和希拉合并时,亦可采用放血治疗,其时机的选择和把握不同。如体腔出血侵及脏腑、扩散热、骚热、食物中毒等,易在发病初期及时放血施治;而身体沉重麻木,但无恶寒症状的患者,则在应用其他方法引发其余热后,施行放血疗法。

      放血器械:固放血部位不同,形状、大小各异。多为用优质原材料制成的三棱针、园柱针及斧刃状、弯尖新月状、剃刀状等锐利刀具。

      放血方法:分为术前准备和正式放血两个步骤。术前准备又分为远行和近行两种。远行,即热病未成熟时,在放血前先给服三天清血汤药,并促使共成熟,使正血与病血分离,然后再放血施治;近行即放血前不服药,但通过晒太阳或烤火取暖驱凉、祛寒。正式放血,又包括放血前的结扎、部位选穴,具体操作,观察血色、放血量和辅助治疗等内容。

      体质虚弱、孕妇、产后、浮肿、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患者忌用补血逆境法,儿童和老年人,用淀下法、催吐法、鼻药及灌肠法施活之后,禁用放血疗法。

      除上述疗法外,尚有阿拉素疗法、瑟博素疗法、灌肠疗法、烫沙疗法、油脂疗法、罨敷疗法等不一一赘述。

      近代蒙医临床各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大内科又分出脑系科、温病科、肝病科、肾病科、血液病科、胃病科、心血管病科、肺病科等;骨伤科发展为专科医院,眼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病科、五疗科等都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

      综上所述,在慢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医药学日趋完善,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性的近代蒙医药学。为保障我国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蒙药与方剂:蒙药理论包括: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蒙药学以古代朴素的五元——土、水、火、气、空业理论基础。认为植物发育生长与“五元”的关系是:土星植物的基础,是植物吸养之源,生命之根本。水是植物所需养料的溶媒,亦是植物体内的运化因子,有滋润营养植物、促进其生长的作用。气在植物肉为生化因子;空气具有养育植物、促其生长的作用。火在植物肉为能量、动力因子;外界的阳光、湿度,供植物生长成熟。空在植物内为间隙因子,是物质形成管腔孔道之因素;外界是一切物体所存在空间。

    六味药物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是由五种基本元素在药物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复杂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六种,它们是甘、酸、咸、苦、辛、涩。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食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咸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辛味,在五元中以火、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涩味,在五元中以土、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分别和有机因尔起不同作用而生成。除单一味道外,还有两种以上,数味结合而产生的“中性味”,以及由于味的转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若中若,甘中甘等结合成复杂的“复合味”,尽管变化复杂,仍可归纳于基本六味的范畴之内。

    药力、药物品种虽然繁多,但不外寒热两性,即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型。热性药物多生于热处及向阳处,获得了充足的阳光,阳性药力充沛,才有完备的热性药力,有升阳、消食、祛风寒、除痰温之力。应用过量则引起头晕、头痛、发烧、烦谒等症状。寒性药物多生于寒处及阴凉处,获昨充足的月辉,阴性药力充沛,有才有完备的寒性药力。总括起来有镇静安神、健身泽肤、祛瘀、降水之功。应用过量则引起胃阳衰弱、抽搐等。再据药物寒热两性的程度差异,阴阳二性又分为中间型、复合型等,并有热中、寒中寒、寒、热、温、凉等进一步的区别。治疗阴性病(即寒性疾患),则用阳性药(即温热药);治疗阳性病(即热性疾患),则用阳性药(即寒凉药)。这是一般准则。

    药性、药物的性能也就是药物的药理作用。蒙药性能的最基本精神,在于调整机体内部的“赫依”(气)、“希拉”(火)、“巴达干”(体液)的偏胜偏衰。若三者保持着平衡和协调,就健康无病;如果三者失去平衡,便会产生各种病变,甚至导致死亡。古人在临床用药中,将药物性能总结为:重、脂、寒、钝、轻、涩、热、锐等八种。其中,重、脂二性克制“赫依”病症,寒、钝二性克制“希拉”病症,轻、涩、热、锐四性克制“巴达干”(痰、寒、湿)病症。再者,轻、涩、寒三性生“赫依”(风);热、锐、脂三性生“希拉”(火);重、脂、寒、钝四性生“巴达干”(寒)。医者要熟知药性、原理,才能救死扶伤、祛病延年。

    药物功能:有柔、重、温、脂、固、寒、钝、凉、和、稀、燥、淡、热、轻、锐、涩、动等十七种。临床实践中,用这十七种功能去克服疾病的二十种基本性质,而达到治疗目的。

    蒙医学将疾病分为阴性病、阳性病两大类型。进而又分为“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三种。这三种又分为四门,四百零四病,一千一百十六证。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将疾病归纳为二十种基本性质。“赫依”(诸风)病的性质是糙、轻、寒、细、强、动等六科:“希拉”(火、热)病的性质是脂、锐、热、轻、臭、泄、湿等七种;“巴达干”(痰、寒、湿)病的性质是脂、寒、重、钝、柔、固、粘等七种。

    药物的十七功克制疾病的二十种基本性质大概情况是:克制“赫依”病质:柔→糙→、重→轻、热→寒、脂→细、柔→强、固→动。克制“希拉”病质:淡→脂、钝→锐、寒凉→温热、和→轻、稀(清泄)→自燥、燥涩→湿、泄。克制“巴达干”病质:淡→脂、热→寒、轻→重、锐→钝、涩→柔、燥→粘、动→固。年号“→”表示克制;符号前是药物功能,符号后是疾病性质。

    蒙医用药很广泛,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分还是取自野生植物。据文献记载,蒙药材约有2230多种。经调查考证的蒙药材,属于植物种子、果实类的有203种;根及根茎类231种;全荤类256种;枝叶类54种;花类83种;皮类35种;藤木类36种;菌藻类14种;树脂类14种;其它类28种;昆虫类30种;动物类260种;矿石类98种。共计13类,1342种。地产蒙药材如香青兰、沙前胡、播娘蒿、角茴香、牧马豆、黑枸杞、腺基独行菜、骆驼蹄瓣、沙棘、莲座蓟、文冠木、杠柳、角蒿、黄花铁线莲、蒙古犹、蒙古山萝卜、沙冬青、过山龙、山棘豆、沙蓝刺头、蒙古鸦葱、接骨木、乌柳、锦鸡儿、久苓菊、女类菜、白龙昌菜、小果白刺、山刺玫、薄雪草、金莲花、冷蒿、梅花荤、花锚、扁蕾、齿叶劳草、手掌参、蒙古怂芭、火绒草、紫花高乌头、黄花乌头、唐松草等。据调查全区可资利用的蒙古野生材达800余种。除自产自用地立药材外,中蒙药、蒙藏药也大量交叉应用。如肉苁蓉通用于滋补强壮,而蒙医还多用于治疗胃病;中蒙药通用草乌,而蒙医不仅用乌头,还用草乌茸(地上四横指嫩苗或加工的草乌  )、草乌叶、草乌花等,且用于  热病、半身不遂、五官科疾病等;如诃子中蒙医通用,但蒙医更为广泛用于各科疾病;广  、中医用医用它的树皮治疗烫伤,蒙医则用其果实治疗心脏病、肉豆蔻、中医煨用于暖脾胃,涩肠,下气,蒙医生用于治疗心脏病,并用其假种皮“肉豆蔻衣”(药名为玉果花),治疗风、气、白脉病。蒙藏药交叉应用更为普遍,如人参果、人参三七、丁座草、三棵针、山川柳、山姜、山慈菇、山紫草、山刺梨、土木香、川木香、小叶莲、冬青、王爪、毛瓣绿绒蓉、毛蕊花、双凤尾、双色龙胆、手掌参、乌奴龙胆、白花龙胆、石榴、红景天、纤毛婆婆纳、橐吾、伞梗  耳草、卷丝苦、棘豆、波棱瓜子、逆阿落、绢毛萄、鹿蹄草、雪莲花、船盔乌头、铜丝草、蓝石草、獐牙菜、糖芥、螃蟹甲、翼首草、囊距翠雀等。

    蒙医方剂一般由二味或数味药组成,也是应用单味药治疗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蒙医习用成药,很少开方。蒙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也是辨证施治。配方有分气味、分性能二类。药物分主、辅、佐、使。一般成药有159—400余种。目前已知蒙医传统配方、单方、验方共有1500多张,绝大多数为复方制剂。

    蒙成药剂型有10种。即汤剂(煮散)、散剂、丸剂、膏剂、酒剂、油剂、灰剂、搅合剂、草药剂及金石合剂。
(一)汤剂(煮散):按着一定处方研为粗未,备用。煎汤去渣取汁服用,或沸水沏服。汤剂因其吸收较快,故一些急症及发病初期,多用汤剂治疗。如“查干汤”(土木香15g,苦参12g,珍珠干9g,山柰6g,每服3~5 g),治疗感冒,头痛,温病初期均有良好效用。
(二)散剂:是将药物配方配制,不展研成细粉,混合均匀,寒凉药加白糖二分之一;温热药加红糖三分之一,备用。白天水或调剂送服。散剂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并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节约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应用较广,但吸收较汤剂为慢。
(三)丸剂:将药物按处方配齐,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以蜜,水或面糊、药汁等赋形剂制成药丸。一般为黄豆或绿豆大小的颗粒,外用朱砂或银朱研细粉挂衣,晾干贮藏备用。一般应用于慢性、虚弱性的疾病,以及某些不适宜用峻猛药者。此外,丹剂中有内服、外用两种,大多为金属化合物炼制而成,一般用于顽症、痼疾。
(四)膏剂:本剂分内股膏剂和外用药膏两种,内股膏剂又分流浸膏、浸膏(干浸膏和稠浸膏)及煎膏剂(膏滋)。外用药膏分在硬膏药和软膏药。如:沙棘膏、文冠木膏、驼蒿膏、泡囊草膏、山黄柏膏、柴草软膏等。
(五)酒剂:次酒为溶媒,浸取药材中有效成份,所得的不澄浸出液供内服和外用。此剂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疼痛及跌打扭伤和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如菱角酒、沙棘酒、苁蓉酒等。
(六)油剂:先将药材精选,加工炮制处理后,按处方调配、浸煮、浓缩到一定经度,按比例加鲜牛奶溶和,并加一定量的奶油、蜂蜜、蔗糖、白糖等,浓缩到无水分,呈现油光泽、红黑透明或黄黑透明时,即成油剂,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一般用于老人、妇女、体虚者的浮肿、湿痹、肾虚等。
(七)灰剂:蒙医认为寒疾经久不愈则用灰剂治疗为止。分为急、中、缓三种配剂,根据病情况选择使用。
(八)搅合剂:按处方调配,研细粉,混合均匀,逐渐加入适量炼蜜、奶油、红糖、冰糖等,反复搅合而制成,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此剂分为温热、寒凉大类型。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对妇女及五官科疾病、老年病应用较多,而且服用方便。
(九)草药剂:草药剂是蒙医因地制宜地采集野生药草,将单味或数味煎汤服用。或将采用的药草置于清洁凉爽通风处阴干、制成粗末,煎汤给患者服用。这种原始的剂型叫做草药 剂。一般用于温热病和外感的治疗。
(十)金石剂:金石剂亦称珍宝剂。它以珍宝类药物,如金、银、珍珠、玛瑙、玉石、红珊瑚、松石等以及金矿物类药物,如赤铜、白锡、铁、寒水石、月石、金精石、银精石、水银、硫黄、黄丹等药品为主药,适当配合动、植物药而制成化合剂备用。本剂的特点是毒性较强,药用量少,药效持久,吸收较慢。本剂一般不轻易应用。经多次一般药物治疗。当病症一除,立即停药,勿多服。
出 处:武绍新教授的著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意见邮箱 | 常见问题 | 全部蒙药
中国·内蒙古蒙药精品网 版权所有 TEL:15248009282
网管信箱 1149544351@qq.com